10
2022
-
05
《百年团史青年学 | 共青团公开课 团的光辉历史》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回望百年,青春向党。每一次搏击风浪的天空下,都激荡着青春的旋律;每一个勇毅前行的足迹中,都饱含着奋斗的艰辛。
为庆祝建团百年,激昂青春奋斗,集团特开设共青团公开课,带领广大青年职工一起学团史、知团情、强信念、践使命,以青春之声,颂红色篇章!
第四课青年团在民族危机中实施改造,在迎接解放中重新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共青团的工作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正面临着历史性转变。在国际上,由于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欧洲和亚洲同时出现严重的战争危机。1935年9月,少共国际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提出建立世界青年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并要求各国共青团要做根本改造。在国内,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后,平津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爱国学生参与其中,已经突破了共青团的组织范围。
图为1936年12月9日,西安各校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6年2月,北平学生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得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肯定。这些组织的出现,为共青团的改造提供了契机。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延安成立,代替并拓展了共青团中央局原来的工作。各地的青年救国会等各种青年救亡团体蓬勃而起。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而此时青年救国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为了吸纳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组织动员解放区青年参加土地改革,保卫胜利果实,1946年八九月间,在延安枣园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任弼时两次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重新建立青年团的会议。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陕甘宁、晋察冀、晋绥、山东、东北等解放区陆续在工厂、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试建青年团,发挥进步青年在土地改革中的先锋作用,动员团员青年参军参战。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团的性质、任务、建团方针与步骤,号召在全国普遍建立青年团。
图为党中央书记任弼时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隆重召开。3月,中华全国学生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5月,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青年运动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即将迎来建设新型国家、新型社会的新征程。
第五课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袖对青年工作无限关爱
从总体上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共青团在党政格局中发挥作用最大、在青年中最有吸引力凝聚力、在社会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很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1952年8月,由毛泽东亲自点将,胡耀邦从川北行署到团中央担任书记。他在新岗位上不到两周,就参加8月23日、30日由毛泽东亲自主持两次讨论青年团工作的党中央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青年特点是英勇积极,知识不足。学习是更加特别突出的任务。接着他出了两个题目要大家研究:一是党委应如何领导青年团?二是青年团应如何工作?这两个问题构成了中共执政环境下党团关系框架的基本命题。
1952年11月,毛泽东向团中央书记处成员谈工作方法:(1)既要选择典型基层去总结经验,又要经常到下级团委去视察,把“蹲点”和“打圈”结合起来。(2)既经常下去跑跑,又有计划地调一些下面的同志(各种工作的、基层的)上来开调查会,把“下去”和“上来”结合起来。(3)既要重视总结先进经验,又要经常认真地检查坏人坏事。(4)既要埋头做切实的工作,又要学会写有内容的文章和作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与广大青年见面。
1953年6月,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组成问题的批示:“德才兼备,这是我党选择干部的基本标准,但是对于青年团来说,首先就要思想作风好,要视野开阔,有发展前途,而不能过分强调有多大的‘才’,有多高的经验水平,有多大的领导能力。我们青年团的干部是流水,而不是死水,要保留一定的骨干,以资熟手,同时要注意提拔新干部。”
为毛泽东在北平香山接见青年代表。
青年团二大是1953年6月23日至7月2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这是青年团在祖国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的誓师大会。6月30日,毛泽东接见团二大主席团发表著名谈话《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开篇便讲道:“青年团对党闹独立性的问题早已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缺乏团的独立工作,而不是闹独立性。”“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青年就是青年,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重点要放在多数,不要只看到少数。”毛泽东关于照顾青年特点、开展独立活动的指示,是青年团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回答了“党委如何领导青年团、青年团如何工作”的命题。
从1952年8月到1953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毛泽东多次专门研究共青团工作,与团的领导干部交流,既有方向性指示,又有具体方法的传授。这种高频度的关注,在党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第六课青年团探索适合青年特点的工作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独有的历史风采:帝国主义越是封锁,国民经济越是困难,人民却越是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乐于奉献的年代,理想闪光的年代,意气风发的年代。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团响亮提出“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争取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和团员为实现党提出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工作。仅上海市青年工人,在1953—1954年两年间,就有7万多人分赴祖国各地,支援国家的重点建设。同时,青年团围绕党的大局和中心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许多具有青年特点的工作和活动。比如,组织青年突击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青年志愿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动员青年“向科学进军”等。其中最具典型意义是青年突击队和青年垦荒队。
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是1953年1月诞生在北京展览馆的建筑工地上,稍后比较著名的两支(成立于1954年的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队长张百发当时不过19岁;李瑞环木匠青年突击队1958年建队,他们都在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中大显身手)都出自建筑行业,而且这三支队伍都属于北京建工集团。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各地青年团组建各类青年突击队,在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发挥突击作用。
青年突击队是一个创举,作为合乎逻辑的非常态组织,既是共青团组织青年在经济建设中集中发挥作用的一种载体,又是在实践中培育青年人才的平台,从基层选拔青年才俊的制度通道。青年突击队的精神价值是永恒的,他们的口号是“困难面前有青年突击队员,青年突击队员面前无困难”。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不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人总是需要精神的。突击队精神与铁人精神、垦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劳模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都是相通的,任何组织、任何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这种精神,所以青年突击队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著名的青年志愿垦荒队有三支,到北大荒的北京志愿垦荒队、去江西鄱阳湖畔的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上大陈岛的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他们集中体现了建国一代青年“向荒滩进军”“向困难进军”的大无畏气概,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他们胸中有祖国,有集体,不愧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典范。而青年志愿垦荒无意之中也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来临,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各级团组织带领下,广大青年抱着对新社会美好前景的憧憬投身到各项事业中,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队,做战胜艰难险阻的生力军。“哪里需要困难,青年就奔向哪里。”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覆盖和影响,形成了“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上一页